中国钱币文化历史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在钱币的百花园中,钱币名目繁多,丰富多彩,钱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瑰宝。
笔者收藏“南唐开元通宝小平钱,篆、隶书体钱币一对”(见图片),该币也称“对钱”,所谓“对钱”,是指两个钱币,钱文相同,铸地相同,大小、轮廓等形制又完全一样,不同之处是两种书体而已。

据《中国珍稀钱币》一书记载:南唐李璟所铸开元通宝小平钱有篆、隶两种书体,是我国最早的“对钱”(据说篆体开元通宝为大书法家徐铉书写)。钱币特征是:钱径25.6毫米,厚1.5毫米,穿径6毫米,材质为黄铜质,铸工考究,钱形规整,底章平正,面文皆为标准的篆、楷书体,字体纤细,清晰可见,是一对品像极佳的生坑钱币。
通体被红斑禄锈包裹着,锈结牢固,钱体可见自然形成的不同表层(红斑、绿锈),钱体局部显露老锈、氧化层脱落后呈现的枣红色斑。
通观该钱与华光普先生专著的《中国古钱大集》一书,图录(拓片)中表述的“开元通宝”篆、隶书钱币,完全相同。
该币虽是较为普通的行用钱,存世量较大,但它是中国钱币中最早的“对钱”。它对后世钱币的产生与发展,具有深远的影响。宋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造钱艺术巅峰期之一,钱币数量多,品类繁杂,是“对钱”的盛行时期,这与开元通宝“对钱”的产生和影响密切相关。因此,“对钱”具有很高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,它在我国钱币文化中一枝独秀,是钱币文化的瑰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