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古钱币与西方钱币的不同之处在于;希腊钱币上不但有文字,而且有图型,钱币的面背都有图形,各种人物、鸟兽、花木都是写实写生的,尤其当时对于人体的构造认识已较准确,雕刻出来的人像细致生动。各族的特点、神话故事、宗教、帝王的像貌,甚至有些历史上的重要事迹都遗留在钱币上。中国的钱币上只有文字,厌胜钱虽有图案,但不是写实图案。中国钱币的这个特点,使它更能反映文字发展的情形,这是中国钱币的历史价值的一大根源。钱体文字具有很高书法艺术。先秦刀、布、环钱、蚁钱、楚金版、燕金饼,戳刻的文字系大篆书体。秦汉至隋,钱文体系属小篆,比如半两、五铢。这中间的莽钱货泉、布货又是悬针篆。北周的布泉为玉箸篆,五行大布、永通万国为铁线篆。早在成汉李寿所铸的汉兴钱已用隶书。唐以后,钱文盛行隶书,唐开元通宝为"八分书",这也属于隶书系统。五代十国时的南唐,出现篆、隶、真书体对钱。北宋钱文书体则有篆、隶、真、行、草。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、明、清,钱文均以真书为文,间或采用书篆书(如天启、永历、昭武均有篆书)、隶书。钱文又有蒙、满、回、西夏等少数民族文字。反映出了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。
各代钱币文字都有不同的风格。我们学习各种书体的鉴别,更要学会欣赏书法作品,有了书法艺术的修养,容易判断钱币的文体与其时代是否相符,容易分清文字好恶,自然与模仿,一人所写还是拼凑的伪品这些微小差别。
货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。在商朝已有了贝壳的使用,虽然这并不能证明它已婚发展成为十足的货币,但至少已接近货币了,而由农器进化到刀币和布币,的确需要很长时间。
把铜用来作为货币,也许是从仿铸贝开始的。铜贝也有几种:有些凸起得更像真贝,锯齿纹成曲线;有些则比较扁平,锯齿纹成直线。
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,生产工具日益显得重要,于是大家在交换时就将刀、铲、纹轮等作为货币一样使用。一个地方对一种生产工具用得最多的话,这种生产工具就变成了这一地区的货币。
从农业工具演化而来的货币,到了战国时就形成三大体系;布币、刀币、环币钱。
布币: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鎛,布币的形状就很象鎛,由于"鎛"、"布"同音,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很象鎛的钱币叫做布币了。布币的发展,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,就是铲形阶段,这是第一个阶段,首空可以纳柄,所以称为空首布。第二个阶段,布首已不空,变成平实,所以又叫平首布。
空首布也有很多种类,最早的空首布特别粗大,科就是农具铲。这大概是由正式农具演变成货币的过渡形态,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布币。还有一种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,而布的两面大都没有文字。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,布上也有文字了。这种又可以分为平肩和斜肩,它的底部成一种弧形。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,也有多字的。
空首布中有些比较小型的,上面有两个字,如济釿、艴、釿、东周、同是、武安等等,大概是地名,另外也有四个字的。
到了战国时期,布币的形制发生很大的变化,由空首变为平首、由大变小;这时的布大致在可分为四类:尖足布、方足布、圆足布和杂形布。这些布的流通地区不同。
尖足布上都有文字,以两个字为最多,常常都是地名,如甘丹、武安、晋阳等,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赵国与魏国流通。
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种布,形状比尖足布小,铜质比尖足布坚韧,普通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纹。
圆足布的种类和数量都少。它的特点是圆肩圆足裤裆。铸造的地方有晋阳、大阴等。一般圆足布首是没有竖纹的,而晋阳、离石、大阴铸的圆足布有两道竖纹。圆足布以?字布为最多。圆足布有在布首和两足上各开一个圆孔,所以又叫三孔布。它的背面也有特点。普通圆足布背面多有数目字,而三孔布的背面却有纪重或纪值的文字。
|